清明时节话养生
媒体:然道e健康 作者:然道国医专业号:张方译
2016/4/4 14:32:55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端晔卑傥省吩蛩?ldquo;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中医认为人应适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 而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予以重视。 在饮食方面,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此时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也适宜多吃。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阅读
938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