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附近联系方式-同城空降软件,全国空降同城服务,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

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理论研究 > 正文

荀况与《荀子》

媒体:wuming  作者:wuming
专业号:上海地区 2016/6/1 10:32:30

 

 

荀况与《荀子》

荀况字卿,又名孙卿子,是战国晚期人,学识丰富,曾到齐国游学,做过稷下学宫的“祭酒”,著有《荀子》一书。尽管荀况推崇孔子为圣人,而且阐述儒家的《诗》、《书》、《礼》、《乐》,但荀子对孟子与子思的主张是反对的,不啻如此,荀子提出了与儒家性善说相反的主张——性恶说,提出了很多唯物主义观点。他的学生韩非撰著的《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作。另一学生李斯则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宰相。正是荀况的这些成果,后世的儒家把荀子之说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我们这里不拟对荀子的学术思想及其成果进行评述,只对在气功方面修养的贡献做一简要的介绍。

先秦儒家气功追求的根本是通过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梢运?,荀子已使儒家气功的这一宗旨趋于峰巅。不过荀子称述的圣人境界与修炼内容,与前此的儒、道所述,不尽相同,而是有其特点的,试简述之。

(一)圣人境界的外在表现

《荀子》一书中对圣人的描述是很多的,这里仅将与气功有关的内容简要摘录几段:

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荀子·哀公》)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荀子·解蔽》)

如果说上述两段是对圣人境界的总体描述,那么下面几段描述的则是圣人不同侧面的特征: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荀子·成相》)

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荀子·成相》)

从对待身外事物来说,

志意修则骄富贵矣,道义重则轻王公矣;内省则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

做为圣人的修养是全方位的,其外在表现是: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昭昭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此其道出乎一。(《荀子·儒效》)

(二)圣人的内在修养

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最关键处在达到了“执一”与“知道”的境界。

1、关于执一

《荀子·王制》中说: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僃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尧问》中也说: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那么,什么是“一”呢?《荀子·儒效》中说:

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至于如何达到“执一”的境界以及发挥出“一”的作用,《荀子·解蔽》篇中做了明晰的阐述: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也,而夔独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2、关于“知道”

《荀子·解蔽》篇中说: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唤嫉勒呔?,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只止愎?,孰知其极!????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这是一篇关于儒家气功入静机理与作用的精辟描述,如果不是练功深有体会者,是难以写出如此淋漓尽致的文字的。

(三)圣人是经由学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荀况认为,无论是自古长寿养生的圣人,还是治世的圣王,都是经由修养而来,《荀子·修身》中说: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而且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王,即便是涂若凡夫,只要认真修学亦然。《荀子·性恶》中说: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正如《荀子·性恶》所说,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王。因为要达到圣王的境界必须达经由治气养心之术的认真修炼而且达到一定的水平方可,首先必须对治自身的偏颇。《荀子·修身》中说: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尽管荀子在这里论述的修养内容属初级范畴,但仍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一是需要有够格的老师,二是需要精神专一的诚心,三是按礼行事。对于其中的“一”,《荀子·大略》中说: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对于精神专一的诚在修炼中的意义,在《荀子·不苟》中亦有阐述: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诚是练功内在的精神状态,但仅有了这种精神状态还不够,还必须有修炼的内容,那就是礼?!盾髯?middot;礼论》中说: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

不过荀子所说的礼与孔孟所说的礼是大不相同的?!盾髯?middot;礼论》中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礼是为了解决人欲的“求而无度”导致的争乱而产生的,不是先天固有的,它的作用是既满足人们的一定的追求之欲,又不使之过分,从而达到养育人的目的。所以《荀子·礼论》中说: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子所主张的通过对礼的修养来完善自身,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的,这与我们智能气功所说的气功生活化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满足各种欲望,怎样才算适度呢?《荀子·正名》中说: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庐钘、葭槁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和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己役物。”

这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重己役物”。

或问:修礼何以能达圣境?荀子认为,礼是道的表现。《荀子·强国》中说:

道也者何也,曰:礼让忠信是也。”

《荀子·儒效》中说:

先王之道,仁人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

(四)修养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

要达到超凡入圣的修养目的,仅仅有了修养内容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违背该事物的变化规律,就不能顺应其变化过程。那么,荀子所主张的修养的规律是什么呢?

1、学以致用?!盾髯?middot;劝学》中说: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盾髯?middot;天论》中说: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3、排除各种精神干扰?!盾髯?middot;解蔽》中说: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4、要使一切行为不离于道。《荀子·劝学》中说: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这一段话,对修炼大道的精义,阐述得非常透彻,指出修炼者通过认真学习与深入思索以明了道理,然后依之而行;去掉那些不符合修炼的内容,从而养育自己的身心使之符合修炼的要求;即使得耳目口心的活动都不离于修道的要求,并进而形成内在的牢固的精神世界。这一执著的追求达到了置生死于不顾的程度。有了这种大德的操行,就达到内心的定境,以内在定为基础以应外在的事物,就能处理得当,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荀子这里所阐述的内容,较子思在《中庸》中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仅有着进一步的发挥,而且有着质的升华。因为子思所说的“中”态,是静态的精神境界,所以说“和”态,是在“中”态基础上应酬外物的表现。荀子不强调静态的中,而强调动态的德操,由德操进而至定,由能定而能应。后世《清静经》中倍受佛、道崇重的“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恐怕与此不无渊源关系。

5、反对勉强修炼?!盾髯?middot;解蔽》中说: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伋。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子对于那种“闲居静思则通”的近乎脱离尘世的求静之道,对于“败而出妻”、“卧而淬掌”的勉强修炼之道是持批判态度的:对于前者认为只是自强的表现,但尚未达到“思”的层次;对于后者,只是“忍”的表现,尚未形成类乎嗜好的追求。我们认为,荀子这些论述,对修炼大道者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当然对上述引文中的伋、孟子、有子的修炼方法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因为修炼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对象,因而也应有不同的入门方法。

(五)荀子所达之境界

尽管荀况在《荀子》中,对孔子推崇备至,并称之为圣人,但在《荀子》一书中,对荀况的评述是超越孔子的,《荀子·尧问》中说: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查,云非圣人,奈何!……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乎!贤哉!宜为帝王。”

这段话,恐非荀况自叙,可能是后人的评述。然而,荀况确实是教出了得意门生,韩非所著的《韩非子》为后世法家视为经典;李斯辅佐赢政统一天下,完成“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及中央集权等封建王朝的各种建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这一切,不能不说是荀况学术思想的硕果。鉴于古儒的治学方针是求诸于己的(即“古之学者为己”),所以我们认为,荀况在各方面的修养应该是造诣精深。否则,也不可能把修养中的很多道理、规律……阐述得那么精辟。

 

阅读 36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ぬ趵?/a>》。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作者信息
会员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