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附近联系方式-同城空降软件,全国空降同城服务,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

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调查报告 > 正文

全息宇宙

媒体:网络  作者:宇宙能量学院
专业号:王克力 2016/2/17 18:39:58

伦敦大学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相信阿斯派克特的发现暗示客观实在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它本质上不过是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图。

在了解波姆作出如此惊人论断的原因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全息图。简而言之,全息图是利用激光制作的三维立体图像。

全息图

要制作一张全息图,先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物体,然后在感光胶片上记录下第二道激光束与物光产生的干涉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透明度不同的条纹。但当激光照射相片时,一个立体影像就会显现出来。    

与普通相片不同的是,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体的资料。    

全息图这种“整体含于部分”的特性为我们理解组织和秩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如果我们将某种以全息方式构造的事物予以分解,我们得到的不是被分解的局部,而是较小的整体。    

这种洞见启发波姆另辟蹊径,深究阿斯派克特的发现。波姆相信次原子粒子之所以能够无视距离远近相互保持联系,不是因为它们之间在持续发射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认为它们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幻觉。

他的理由是,在更深层次的现实中,这种粒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实体,而是某种同一本质事物的外延。    

鱼缸模型

为使人们形象地理解这个观点,波姆提供了一个假想场景:想象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鱼。同时想象自己不能直接看到这个鱼缸,而是通过两台电视摄影机知道它的存在及它里面有什么。一台摄影机对着鱼缸的正前方,另一台对着侧面。

当你注视着两台电视监控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呈现在每个显示屏上的鱼是不同的实体。由于摄影机机位角度不同,两个影像也会略微不同。但当你继续观察这两条鱼 时,你最终会觉察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当一条鱼转动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的相应动作;当一条正对前方时,另一条总会朝向侧面。

如果此时你仍然没有看到全景,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两条鱼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感应。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波姆说,这正是在阿斯派克特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次原子粒子之间超光速的连通现象是在告诉我们,在实在的更深处,存有一种我们尚不知晓、更复杂的空间维度,就像那个鱼缸。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部分”,而是一种隐于深处、根本同一体的不同刻面。    

 

作为超级全息图的宇宙

如果次原子粒子表现出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它将意味着世间万物在实在的更深处终究相互关联。即,存于人脑的某个碳原子中的电子与所有次原子粒子相通,一切事物都相互贯通。    

在一个全息影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被视为基本原理。因为在一个万物相互完全连通的宇宙中,方位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 视器中的鱼,只能被看作一种更深层秩序的投影。在其更深的层次上,实在只是一种超级全息图,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存其间。

 
万物皆为一体
回到那个令人费解的实验结果上,类比一下,基本粒子之间出现超光速联系的情况也就容易想象了,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宇宙还有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那可能是一种超过我们宇宙空间的更复杂的“超级宇宙”。


从那个“超级宇宙”里观看我们的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是分离的“独立部分”,而是更大整体的一个小片段。举例来说,你头发上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的,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北级熊的心脏、所有课本的纸张、以及天上所有星辰的基本粒子,即使人类一直在努力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但事实上,一切的分类都是一种假象,宇宙万物就像是一块地毯上不同图案一样,是不可分的。


传统科学总是将某一系统的整体性看作是零件组成后相互运作的结果,而真正的事实却是,零件的行为由整体组织所操纵。与之相类似,我们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群并不是分散移动于虚空间,而是所有的粒子都属于一个“超级宇宙”,每个粒子都按照“超级宇宙”给定的各种程序不断运作。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提出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称为“空间—时间连续体”,这个理论震惊了全世界。现在,玻姆将这个理论又提高了一层,他说宇宙万物皆为连续体。外表看起来每一件东西都是分离的,然而每一件东西都是另一件东西的延伸。


看看你的手,再看看桌上的灯及脚边的狗,你和它们是由同样的粒子组成,“你就是它们”,不可分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庞大无比的东西伸展它无数的肢体创造了无数物体——原子、生命、海洋以及宇宙中闪亮的星座。


可惜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目前却没有能力一窥这个“超级宇宙”,就像有一层铁皮罩着这个超级空间似的。

 
被隐藏的秩序
更惊人的是,这个“超级宇宙”不仅是指大鲨鱼那样的整体,而且更是像我们先前所提到的玫瑰全息相片那样无法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这个宇宙之下,每一个物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电子,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整个宇宙存在于一杯葡萄酒中”,只是这些信息已经模糊不清,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解读了。


早在几十年前,量子物理学家就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将任一物体逐步打碎到小至电子、质子的地步,它们就不再具有物体的特性。

 

举例来说,我们都以为电子是一个很小的小圆球,但这个观念一点也不正确,虽然当我们注视电子时,它的行为像一种极小的粒子,但是它们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团能量云,以类似波的方式分散在空间中。

 

这一点与全息图象非常相似——当你观察全息图象时,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可是当你试着用手摸它时,你才发现手可以穿过它。就好像我们在很远的地方看到海市蜃楼,但我们走近时,却能很随意地穿过它——海市蜃楼只是个幻影!


因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组成的,所以整个宇宙基本上就是一全息式的幻象。现在,真正的思维的革命到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宇宙间千姿百态的万象都只是一个更巨大的“超级宇宙”的全息投影!


这太令人失望了!原来宇宙竟连一个膜理论宣称的肥皂泡都不如,它根本就不结实,只是一个象征幻影的“泡泡”而已!


玻姆将那个更深层的“超级宇宙”称为“隐卷序”,意思就是“隐藏或折叠起来的秩序”,而把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称为“显展序”,意思就是“展现开来的秩序”。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这两个秩序间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纸折起来,图案就不见了,而展开后,图案又出现了。这就解释了基本粒子为什么那么神秘,一会儿是粒子,一会儿又是波。依据玻姆的理论,这两种形态都隐藏于粒子的整体中,我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决定了哪一种形态被展现,哪一种形态仍维持隐藏的状态。


全息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我们感觉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全息理论却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在更深层次的超级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共同存在于一起的。


梦想过要回到过去和通往未来吗?或许我们不需要找机器猫了,只要有适当的工具,我们将来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息式的现实层次中去,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也可以光顾一下其实现在就已经存在于某处的未来。

 
全息理论让我们可以斗胆认为,你、我、他、它的心灵,原本就是“一家”的,那么偶尔问候一下彼此,有什么不可以?


全息原理启示人们: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归结为粒子的变化,归结为粒子的频率和波动,大脑“翻译”这些波动,对它们进行加工、重建,成为一种立体的现实。并且,和全息相片的制作过程相似,记忆、思维不是分别记录在各个脑神经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激光照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息摄影的底片上?;痪浠八?,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全息相片,而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某件事,那就像激光照射的角度不对,所以显现不出原来的像。


全息理论还启示我们,我们的宇宙,我们的世界,可能只不过是个幻影,联想到大脑如此独特的知觉模式,最为惊世骇俗的想法此刻在我们脑中萌动了

 

这个现实世界只是一种幻觉,而真正存在的只是一团“波动”的海洋,头脑只是从这团波动的海洋中取出部分的波动,然后转换成我们的感官知觉。我们大脑中关于这个世界的图象只是整个“波动”的海洋里的许多波动之一。这让我们相信:超自然也很自然。


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息幻象的个别组成部分,其实一切都是相互连接的,“心灵感应”其实就是人的大脑进入了全息的层次。如果两个分离的人在更深的层面上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此人的意念能够传送到彼人的脑中,就不需要任何解释了。如果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只是一个幻象,那么我们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让我们认为我们有大脑,还有身体,以及环绕着我们四周的一切。甚至,也许我们的人生也只是很多幻境中的一场幻境,许多场梦其中的一场梦。

 
一沙一宇宙
如此多“虚幻”的想法!似乎科学家在一步一步地将我们推到一个思维的悬崖,逼我们相信:一切归结为“无”。宇宙岂能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包含在宇宙当中的信息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反映了宇宙背后的深层结构,还是这个幻影宇宙本身,描述整个宇宙都需要信息。在宇宙中,从生命体到非生命体,时时处处都包含着整个宇宙的信息。

科学家已经证明:一粒沙也许不能包含整个宇宙,但是一个平板显示器却有可能做到。也就是说,从信息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宇宙已经不幸地“沦为”了一张全息画!

 

全像摄影相片是靠激光(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激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但是当底片被另一道激光束照射时,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就会出现在底片中(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没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须用雷射才可见影像)。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局部」的性质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一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部份。但全像摄影告诉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如果我们试着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反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Bohm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Aspect发现的立场和解释。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象一个水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方向不同,但动作一致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这并非事实。Bohm说,这正是在Aspect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实际情况。

 

Bohm认为,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多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过我们空间的更复杂空间,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沉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即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一多相即。)

 

超级全像式的宇宙 

除了这种幻象性之外,宇宙也包含着其它更为惊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关连的。比如说,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一切事物,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当下一念。这意味着,只要有适当的工具,就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时光旅行)。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永远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伽玛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虽然Bohm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但肯定包括着更多。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

 

头脑是全像摄影机 

Bohm不是唯一发现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也分别独立地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Pribram研究脑部是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痪浠八?,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我们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数据都似乎与其它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它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物质世界是大幻象 

但是当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Bohm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而如果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的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也许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抽取出来,并转变成实质世界的波动,只是这个超级全像式幻象的许多波动之一。

 

许多研究者,包括Bohm与Pribram,注意到许多超心理学的现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下变得较为容易了解。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像结构的个别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连结的,心电感应其实就是进入了全像式的层次。如果一个分别的个体A的意念能够传送到个体B的脑中,如果这两个分离的个体原来已经是连接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了解。同样的,以精神力量来移动远处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变得比较不神秘,因为在一个具有无限连接的宇宙中,个体与被移动的物体已经是一体的。

 

Bohm与Prigram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应用 

虽然Grof新创立的超个人心理学得到了专业学者的支持,成为受人尊敬的心理学流派,但是这几十年来Grof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理论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奇异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情况。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中,产生超个人的经验,就似乎不足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基础科学,如生物学。维琴尼亚州Intermont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Floyd指出,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以及身体,还有环绕着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质的世界,都是意识所创造的。 (证明佛教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是自心所造。) 

 

如此对世界和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指出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大大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式的疾病康复,就可以得到解释: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同样的,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象,之所以会如此有效,是因为在全像式的领域中,意念的影像是与「现实」一样的真实而有效。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异象与经验,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之下得到解释。生物学家Lyall Watson在他的书《未知事物的礼物》(Gift of Unknown Thing)中描述,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她借着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Watson说他和惊讶的旁观者继续观看女巫士,她使树群重新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了好几次。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此类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如此的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公认什么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 

 

如果这是真实的,这会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如Watson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是无止境的。目前我们所知觉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着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证实《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任何事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Castaneda与亚基印地安巫士Don Juan的奇幻经验。因为宇宙“魔术”是我们的天生权利,这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神奇! 

的确,甚至连我们过去对现实最基本的看法都成为可疑的,因为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如Pribram指出,甚至连随机偶发的事件都可视为是根据全像式原理,因此是经过安排的。世界上没有偶然和巧合,同步的或有意义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不管Bohm和Pribram的全像式模型理论会不会被科学界接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对于许多科学家的思考产生了深刻影响。就算将来可能发现全像式模型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次原子粒子之间的瞬间通讯现象,至少,如伦敦Birbeck大学的物理学家Basil Hiley所言,Aspect的发现显示我们“必须准备对现实采取革命性的新观点”。 
 
爱因斯坦早就断言:“所谓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凡眼所见都是幻像,看来要完全了解真理和真相,必须多一只慧眼、多一个角度。

                            
   超距作用是指在两个"同谋"粒子间,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这种现象早先在ERP佯谬 ( EPR paradox )思想实现中被提出,于1982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 ( Alain Aspect )的实验首次证实。对此结果人们首先想到的解释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定律被打破了,超光速是存在的。但同谋粒子间互动的即时性和距离无关性仍使人们深深困惑: 难道两个粒子还能知道彼此的距离并随时调整信息的传播速度? 这时,物理学家大卫.玻姆 ( David Bohm 1917-1992 )给出了独到的解释。

 

David Bohm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什么叫全息呢? 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 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 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 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 "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 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David Bohm 不仅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量子跃迁与EPR关联等量子力学现象,而且用它来解释宇宙的演化和人类意识等一系列科学与哲学难题。事实上,玻姆本人在发明全息技术前已对佛教华严宗理论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其全息理论正是《华严经》"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一句的极好印证。下面笔者就试运用这种理论来揭开东方宗教神秘面纱的一角:

 

二维生物难以理解三维世界一样?!斗ɑ吩?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即此义也。

   

作为全息图的大脑

在普利布兰试图揭开大脑如何及在何处存储记忆的谜团时,受到全息图模型的吸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无数研究都显示,储存的记忆分散在大脑各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

1960年代,普利布兰偶然获知全息图概念,并意识到他发现了大脑科学家们一直寻找的机理。他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神经元,或一小簇神经元中,而是存于神经冲动的图案中,它横跨整个脑部?;谎灾?,普利布兰相信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全息图。

普利布兰的理论解释了人类大脑在如此小的空间存储巨量记忆内容的缘由。曾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平均寿命的一生中能记忆约1百亿位元(bits)的信息(大约相当于五套大英百科全书所含内容)。

与之相类,人们发现除了其它能力之外,全息图还有令人瞠目的信息存储容量——只需改变两道激光束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

 

若大脑依照全息原理工作,那我们所具有的特殊能力——迅速从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任何资料,就好理解了。人类思考过程中最奇妙的表现之一就是,每一条信 息都似乎瞬间与任意其它信息交互连通——另一项全息图固有的特性。全息图中每个部分均与任意其它部分相互无限关联,这是大自然全面关连系统的最重要例证。    

还有一个是大脑如何将它由感官获得的大量频率(如光频、声频,等等)转换成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频率编码和解码正是全息图最擅长的。正如全息图类似某种镜头,某种将显然无意义的噪杂频率变成完整影像的转换工具。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脑基于全景图原理工作。实际上,普利布兰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神经生理学家的支持。意大利研究人员雨果•祖卡莱利(Hugo Zucarelli)把全息图模型应用到听觉领域。

 

波姆和普利布兰的观点

但普利布兰全息图大脑模型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将它与波姆的理论结合后显现出来的。

因为若这个有形世界只是次要实在,真正“存在”的只是一团噪杂的全息频率;而若大脑也是一个全息图,并从这团噪杂频率中取出一部分,然后以数学方式将其转换成感官知觉,那客观实在会怎样?简单地说,它不再存在。  

这种有关实在的惊人新论,即波姆和普利布兰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息范式”。虽然许多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它却令其他人着迷。一个人数虽少但不断增多的研究者群体相信,这也许是迄今为止科学就实在所建立的最准确的模型。

包括波姆和普利布兰在内的众多研究者都注意到,全息范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特异功能现象。在这个宇宙中,个别大脑实际上仅是一个隐形的较大全息图的局部,而一切又是相互无限连通的,心灵感应或许仅是进入了全息层次。

 

意识创造实在合成

全息范式也可应用到所谓的硬科学,如生物学上。弗吉尼亚盆地学院(Virginia Intermont College)心理学家基思•弗洛伊德(Keith Floyd)指出,如果有形的实在只是一个全息幻象,就不能再说意识发生于大脑。相反,是意识创造了我们解读为物质的大脑、身体和所有环绕在我们周边事物 的外在形态。    

我们对生物结构的看法上出现如此转变,导致研究者指出医学及我们对于疗愈过程的了解也可被全息范式所改变。我们现在认为的疾病奇迹般的康复,可能要归功于意识的改变,从而对导致了身体全息图的改变。  

  

视觉化之力

类似,引发争议的新治疗技术,如视觉化,可能取得明显疗效,在全息思维领域中,意念中的影像最终会如“实在”一样真实。即使是“超常”(non-ordinary)实在中的幻象与经验,在全息范式下也能获解。

或许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实在,实际是在人类无意识层次上构建并得到认同,而在这个层次中,所有的心灵都无限地相互连通,于是,我们便公认什么“存在”或“不存在”。如果这是真实的,这会是全息范式影响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我们所感知的实在只是一副由我们任意涂抹作画的画布,凡事皆有可能,如用意念弯曲汤匙。即使是我们有关实在的最根本的观念都变得可疑,正如普利布兰指出的那 样,在一个全息宇宙中,即便随机偶发的事件都可被视为基于全息原理并因此是注定要发生的。同步的或有意义的巧合一下子变得合乎情理,而实在中的一切都可被 看做一种隐喻,因为最随意的事件都表示着某种潜在的对称型。

全像照相术(Holography)可以说是「雷射立体照相术」。全像使用的科学仪器,雷射光射出后分为两束,一束投射於被拍照的物体上,反射后再与另一束光相互干扰,然后将干扰波形存於全像软片上。与传统照相术不同的是,这张软片上看起来只是一大堆像水波的纹路,看不出一点被拍照物体之形像(见图一),可是当我们用雷射光以正确的角度投射於软片上时,就会显现出该物体之立体影像。

全息宇宙理论-发展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全息相片。这是一种用激光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它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这个相片,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全息相片贮备着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所以有“一张全息相片的价值等于一千张普通相片”之说。

影像的立体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处,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们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两半,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如果我们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相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只不过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渐模糊而已。

这种“整体包含于部分中”的观点颇值得玩味。从前,我们总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现象,不论是一根筷子还是一片麦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们分解开,从而研究它们的每个组成部分。但全息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某个由全息相片式结构组成的事物“解剖”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分,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事实上,全息理论为我们观察世界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经历一番思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竟是这样的:世界的每个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个世界!例如,将一根磁棒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是它原来整根棒的全息缩影,是整根棒的成比例缩小。再如,一面镜子碎了以后,每一面小的镜片仍然能够被当成镜子使用,每一块镜子的碎片也可以看成整面镜子的全息缩影。

而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整个身体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发育成的各种细胞相比较,其DNA是相同的。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技术才可以利用一个细胞复制出一个人来。

全息理论给玻姆带来了灵感,也使他有勇气相信:基本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有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像!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个部分。

全息宇宙理论-结果

回到那个令人费解的实验结果上,类比一下,基本粒子之间出现超光速联系的情况也就容易想象了,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宇宙还有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那可能是一种超过我们宇宙空间的更复杂的“超级宇宙”。

从那个“超级宇宙”里观看我们的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是分离的“独立部分”,而是更大整体的一个小片段。举例来说,你头发上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的,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北级熊的心脏、所有课本的纸张、以及天上所有星辰的基本粒子,即使人类一直在努力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但事实上,一切的分类都是一种假象,宇宙万物就像是一块地毯上不同图案一样,是不可分的。万物皆为一体。

传统科学总是将某一系统的整体性看作是零件组成后相互运作的结果,而真正的事实却是,零件的行为由整体组织所操纵。与之相类似,我们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群并不是分散移动于虚空间,而是所有的粒子都属于一个“超级宇宙”,每个粒子都按照“超级宇宙”给定的各种程序不断运作!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提出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称为“空间—时间连续体”,这个理论震惊了全世界。现在,玻姆将这个理论又提高了一层,他说宇宙万物皆为连续体。外表看起来每一件东西都是分离的,然而每一件东西都是另一件东西的延伸。

看看你的手,再看看桌上的灯及脚边的狗,你和它们是由同样的粒子组成,“你就是它们”,不可分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庞大无比的东西伸展它无数的肢体创造了无数物体——原子、生命、海洋以及宇宙中闪亮的星座。

可惜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目前却没有能力一窥这个“超级宇宙”,就像有一层铁皮罩着这个超级空间似的。

 

全息宇宙理论-核心思想

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DavidBohm不仅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量子跃迁与EPR关联等量子力学现象,而且用它来解释宇宙的演化和人类意识等一系列科学与哲学难题。

事实上,玻姆本人在发明全息技术前已对佛教华严宗理论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其全息理论正是《华严经》"于微尘中,悉见诸世界"一句的极好印证。光学本身的更新发展:阿道尔夫·罗曼教授发明了使用计算机制作全息图,为光学信息处理找到了一种制作各种滤波器的方法,使光学信息处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种全息图又可应用于非球面等面型的透镜检测,他的计算全息理论也是当今光学一新领域——“二元光学”的基础。

 

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宇宙论并没有主张精神、意志的第一性,不是唯心主义。 

全息宇宙理论-被隐藏的秩序

这个“超级宇宙”不仅是指大鲨鱼那样的整体,而且更是像我们先前所提到的玫瑰全息相片那样无法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这个宇宙之下,每一个物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电子,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整个宇宙存在于一杯葡萄酒中”,只是这些信息已经模糊不清,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解读了。

早在几十年前,量子物理学家就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将任一物体逐步打碎到小至电子、质子的地步,它们就不再具有物体的特性。举例来说,我们都以为电子是一个很小的小圆球,但这个观念一点也不正确,虽然当我们注视电子时,它的行为像一种极小的粒子,但是它们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团能量云,以类似波的方式分散在空间中。这一点与全息图象非常相似—— 当你观察全息图象时,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可是当你试着用手摸它时,你才发现手可以穿过它。就好像我们在很远的地方看到海市蜃楼,但我们走近时,却能很随意地穿过它——海市蜃楼只是个幻影!

因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组成的,所以整个宇宙基本上就是一全息式的幻象。现在,真正的思维的**到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宇宙间千姿百态的万象都只是一个更巨大的“超级宇宙”的全息投影!这太令人失望了!原来宇宙竟连一个膜理论宣称的肥皂泡都不如,它根本就不结实,只是一个象征幻影的“泡泡”而已!玻姆将那个更深层的“超级宇宙”称为“隐卷序”,意思就是“隐藏或折叠起来的秩序”,而把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称为“显展序”,意思就是“展现开来的秩序”。

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这两个秩序间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纸折起来,图案就不见了,而展开后,图案又出现了。这就解释了基本粒子为什么那么神秘,一会儿是粒子,一会儿又是波。

「情与无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的现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从心想生。

依据玻姆的理论,这两种形态都隐藏于粒子的整体中,我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决定了哪一种形态被展现,哪一种形态仍维持隐藏的状态。全息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我们感觉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全息理论却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在更深层次的超级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共同存在于一起的。梦想过要回到过去和通往未来吗?或许我们不需要找机器猫了,只要有适当的工具,我们将来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息式的现实层次中去,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也可以光顾一下其实现在就已经存在于某处的未来。(作者:明夷)

全息宇宙和超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探索微观世界时,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其实那里什么也没有,说到底只是一种未知能量的振动,然而虽然说物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物体之间的能量关系又是存在的,这也正印证了佛教的一句话,「缘起性空,因果不空」,实在是令人唏嘘!

全息宇宙正如如佛陀所证悟的:举心动念法界皆知,万法同体牵一而动全身。它们之间的通讯联系几乎不需要时间的间隔,这突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关于光速问题的论述: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超越光速,因为一旦越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也就是时空不存在了。

西方全息论发展过程中引伸出的“世界是幻像、是全息图”的观念与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谋而合。 事实上,佛教很早就发现并利用全息规律。大乘法性宗以绝对一心依缘起论解释生死唯一真心现,宇宙全息具足于当下一念,将本体论,体用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楞严经》中的“于一毫端,现十方宝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典型的古代全息理论。 “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段经文则说明了宇宙在超宏观与超微观上无限层次的全息,所谓因陀罗网境界门。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而佛教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正是基于宇宙全息立场看待所有生灵为一体。

佛教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众生都是宇宙本源的投影,所以改变众生之一的状态,也会改变其它众生的状态,并对本源的状态产生微妙的影响。古之所谓 “一念善,则天地间多一分祥和;一念恶,则天地间添一分凶戾”、“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成佛道,九祖得超生”即超距作用之体现是也。

如果绝大部分众生都趋向于同一种状态,那么毫无疑问地,本源将受众生的影响而向某个确定的方向运动。这便是东方宗教鼓励修行的本质原因: 仙佛背负的使命,是通过教化众生,使众生一起向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最终把大宇宙的本体[源]调整到某种最佳状态。得道者越多,对[源]的影响力就越大,剩下的众生就越容易被“拉向”正确的方向, 甚至可以不经由自己的努力而回归到[源],最后达成一切众生同成佛的理想。

佛说“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是颠扑不的破真理,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能证实这是个真理。我们知道,电脑的硬盘可以储存很多信息,如一块象水果糖一样大的芯片,就可以把大英图书馆的藏书的内容都全部装下。但这是不是科学发展播到了极致了呢?不是!以后还可以生产出更小的芯片,而且可以装下更多的信息,甚至在一个原子的体积大小的芯片中装下一个大英图书馆的所有的藏书的内容。大英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呢?有三千万册藏书。这么多的书,不要说让人们记下其中的内容了,就是用火车把书运走,也得用许多列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芯片中就能装下那么多的信息?除了技术的原因,因为信息是无体积的。信息是什么?信息是事物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资料。三千大千世界的信息同样是没有物质体积的,因此,芥粒之中也可以装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信息。

当众生成佛后,他们都是零态,他们的频率是一样的,所以释迦佛说:佛无大小。佛无大小,和“零无大小”具有同等的意思。因为众佛的频率及任何意义上都是相同的,所以,一佛就是万佛,万佛就是一佛。一佛知就是万佛知,万佛知就是一佛知。只要一佛能收到的信息,十万亿佛都可以收到,而且都是在同等条件下的同时收到的。所以,佛说众生是一体的,亦即佛是一体的。 

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全息图!其实这个全息宇宙的概念早早在2500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来了。佛陀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万物都是幻影,缘聚缘散而佛教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正是基于宇宙全息立场看待所有生灵为一体。

 

浅谈尝试用宇宙全息论去论证佛法的科学性

 

佛教与全息宇宙的概念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救度娑婆众生离苦得乐,舍去王位和荣华富贵亲力修行,历经六年时间的苦修,在星月朗照的夜空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证悟出“宇宙(法界)同体(全息),物质(万法)皆是幻象”。这二千多年来,有无数贤人按照佛陀的修行办法进行苦修和参悟,力证佛陀的伟大,并成为法界人天导师。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外相纷繁复杂,使人难于保持平静的心态,精神污染变得非常严重,现时的众生很难相信佛陀的圣言教化了。但星云大师说:现在科学发达,科学愈进步,与佛教的教义愈见契合,科学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近年来科学界经过实证,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全息宇宙概念: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它本质上不过是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图。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这样一个宇宙除了自然的幻影以外,还拥有其它令人惊异的特性,如果粒子表现出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它将意味着世间万物在实在的更深处终究相互关联,存于人脑的某个碳原子中的电子,也同时存在于一条在游弋的鲑鱼中,也同时存在一个遥远的恒星上。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分门别类和拆解细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但是所有的分类都是必要的人为产物,世间万象最终归于一张天衣无缝的巨网。这一现象如佛陀证悟的:“举心动念法界皆知,万法同体牵一而动全身”。

虽然科学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很多方面全息原理的存在是真实可信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人类生活在全息图中这一假设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全息图!这个全息宇宙的概念早在2500年前,佛陀就已经悟出来了。佛陀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万物都是幻影,由缘聚缘散,而佛教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正是基于宇宙全息立场,看待所有生灵为一体。

“法法同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尘沙无不是一个世界”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指出宇宙万物之间有无穷无尽的联系。唐代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大师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指出:“宇宙间的各个事物由于本体(如佛性、法性、道、无极等)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现象都能收尽摄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现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尽摄入即包含万物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摄入即包含其他一切事物。进而,一切事物可以归结为任何一切现象,事物的整体等同于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个事物也就是其他事物,各个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 465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作者信息
会员
    专业号:王克力


    王克力的最新文章: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