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三纲领,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二,在亲民;第三,在止于至善。这个三纲领,这是儒家的三纲领,就等于是佛家讲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这里有人学佛吗?如果你学佛的人举一下手,我看一下有多少。学佛的人还是蛮多的,学佛里面,什么叫佛呢?佛有一个定义,我们没有学佛的人呢,老把佛教里面的佛当作是迷信的对象,但是一旦学佛了,他就知道,佛呢,原来是人,他确有其人,而这个人被称之为佛。这个佛是什么涵义呢?这个佛的涵义是觉者,醒悟者,一个觉醒的人。而真正的觉醒的人有三重涵义,一个叫自觉,一个叫觉他,第三叫觉行圆满。
自觉是什么意思呢?安照我们很流行地讲,就是这个人已经开悟了,他已经觉醒了,他已经完全看清世界的实相,人生的实相,他已经不再迷惑,他也没有被欺期了,他没有活在幻相里面,他完全清醒,真的、假的他分得很清楚,我们现在分得很清楚也是很迷惑的,他那个真假与我们这个真假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状态就叫迷的状态,又叫睡觉的状态。我们现在醒的,但从一个觉的层次来讲,我们现在都是迷,都是睡着了。我们以为自己是醒的,但是其实是睡的。所以,佛家的佛,第一个含义是自觉。
第二个含义叫觉他,觉他是啥?就是帮助别人,能够成就别人,能够帮助他一起来觉悟,叫觉悟他人。这个是菩萨们干的事情,佛家里面的菩萨都是这么干的,菩萨他甚至以干这个事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不干这个事,他就觉得人生就没有意义,对他来讲,他找不到他的意义。所以菩萨他就是度人的,但是请注意,菩萨度人他必须要自度才行。他没有自度,去度人的时候全度错了、度偏了,我们一旦学佛,不要急着去度人,有好多人学佛,他说这个佛教真好,我们一起去学,我们一起去皈依。完了。你那个样子,本来生活矛盾很多的,人家一看你,你这个样子像佛,我就更不学佛了。你自己毛病改了,你再去劝人家,那还差不多。你自己毛病不改去劝人家,越劝越适当其反。所以,菩萨度人他都是以自觉作为基础,所以这叫觉他。
第三层含义叫觉行圆满,觉行圆满就是你要自觉达到一个最高的高度,然后觉也达到一个最高的高度,这叫什么?这叫觉行圆满。所以佛呢,就是这三层含义的一个意思,这三层含义拿来讲大学的三纲领非常地贴切。
大学的第一句话叫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这个道,就是路的意思,不是那个大道,就是那条路。因为,道有道、也有路的意思。当然这条路被我们后来的人来理解就变得很笑话了。台湾以前有个高考,十七八年前,我的台湾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笑话,台湾高考出了一道题目叫“大学之道在哪里?”然后有个人回答,大学之道在在什么、什么路上,在台北哪个大学在哪条路上。就像我们的交通大学在什么路上一样。他说大学之道在什么、什么路上。因为既使在十七八年前,在台湾也没有人读这些经典,直到十四、五年前,大概到了94年以后,王财贵才发起读经运动。94年到现在18年。现在,我们说台湾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也不是的,也都没有,所以他也会闹出笑话。当然考试里面还考这个那就说明已经有了,那我们的高考是不会出现这个题的,这种题目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这个道它不是那个道,是路的意思。
这条能够成就大人的路在哪里呢?他说“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白的明,第二个明也是明白的明,后面一个德,道德的德。这个“明明德”,先要讲这个明德,明德,这个德无论是在儒家还是在道家,这个德,德指的是什么呢?德指的是“道在人心”叫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的“德”字,以前的写法,上面一个“直”,下面一颗“心”,后来把“直”衡过来,然后再加个双人旁,就变成这样了。这个直心是什么,就是你那个心没有七里拐弯的,没有隐藏的,它天然如此,天然如此在道家叫什么,叫“璞”。他没经过雕琢修饰,所以这个德,就是人心,这个人心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雕琢,没有被后天污染的那种心,叫做德。这个德,没有污染过的,所以它前面加了一个词,叫明德,他非常地光明、明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又叫德性,本性的性,德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性,性是什么,“性”你们看这个字,性,是竖心旁一个“生”,就是天生的一个心,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性,这个德性是光明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叫明德。所以,要成就这样的大人怎么办?在明这个明德,第一个明字就变成动词,我们可以叫它为觉悟、自觉了,明也有看见的意思,就是看见了。你看见了没?所以有些的人眼睛往里面一看,一团黑,那不是。你看见的就是黑,你不能看见光明。所以修禅的人,坐禅的人坐到一定的程度就能见到性光。所谓一见到性光他就可以证明什么?明德它透着光亮。人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得见内,看得见这个明德,要绝对绝对地静,要没有任何的杂念,要后天的所有的思虑活动都停止,那个性光才有可能见到。所以,要成就一个人的自觉,他要明明德,这是第一句话。就是佛家讲的自觉,就是佛家讲的开悟,开悟的标准是什么?开悟的标准是无我,就是发现我是不存在的,有的人宣称我已经开悟了,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没有一个我,谁在开悟啊。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有的人说我已经开悟了,完了,他只要一说,他就不是了。因为这个表述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没有一个我,他要说,怎么说我开悟了,不能说我已经开悟了。我开悟。没我开什么悟。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我们都有一个我,而且从来离不开我,要是没有我,我们没法想象我们的生活。但是,无论是道家、佛家、儒家,他最后发现那个我是假的,我们所有的人生烦恼全是因为我们非常非常相信、确认有这个我。一切都跟这个我扯在一起,一切被这个我拽了,好了,麻烦就来了。也的确,一旦你看清了没有了我,那些麻烦,那些你的忧伤痛苦烦恼都消失了。这个叫明明德。
第二,大学之道在哪里呢?在亲民,大学之道在亲民。亲是什么,亲就是走近,亲近就是走近,亲就是爱护,亲就是帮助,亲就是自己跟他融为一体,后来朱熹非得说它是“新”,在新民,他这个“新”就是要日日新,要变化,要革命,有点偏。“在亲民”在佛教界的概念就是觉他。孔子有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孔子被我们现代世界肯定为影响整个世界的十大思想家,联合国还拿他的两句话作为建议,就是什么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实际上在儒家教育上叫“恕”,叫“恕道”,还有一个叫“忠道”,叫做“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教导就是两个字“忠、恕”而已。这两个原则很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你反观,只要不要强加于人。你在人际交往里面,和谐的前提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要的不要推给别人,或者你自己都厌恶的还要给人。这是底线。然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你想要成就的,你就帮助别人成就。比如我们拿生活里来讲,比如你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你要立的、达的东西,你要发愿,在儒家怎么做呢?就是要帮助别人达成这样的理想。人家不知道你要告诉人家,你要帮助别人达成,这就是你的使命。这就等于觉他、觉他。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前面是明、是亲,而这个明和亲达到圆满的地步叫至善。所以,佛教的话就叫觉行圆满,觉,觉的内容就是一个“明”、一个“亲”,这两个行达到至善的程度,最高,没有比这更高了,叫做觉行圆满。所以,要成就一个大人,他怎么走呢?他就开出这么一条道路,这一、二、三都是相关的,不是三条路,是一条路的三个阶段。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一个是自觉,一个是觉他,都在关系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你说我只有明明德,不可能。明明德你还只是起步,甚至就在关系中明明德,而不是我们去打坐了去明明德去。这个跟佛家、道家,现在的佛教、道教,或者说变成了出家形态的佛家、道家是有区别的,或者说儒家从来不离开生活。
这个三纲领非常对应,三纲领三个在,如果要讲三个在,也是非常非常地有含义,这三个“在”。当我们点名的时候,在不在?在。这个“在”是什么含义,在就是此时此地,当下,这些明明德、这些亲民、乃至于止于至善都离不开当下,你如果离了这个当下打坐,要是离开了这个当下就没了这些东西。所以,要修行,要成长,不是设想一个未来,也不是回忆,他就是现在就要去做的,你当下去做的就是。从来离不开这个当下。所以,你说、谈没有意义,主要是靠这个“在”,非常重要。当然,“当下”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太多的用词。
中国开心文化书院
2012年7月17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